第401章(1 / 1)
而按权力的金字塔构造,这些服务于大富商,大贵族的中底层富豪投了,那些失去向下触手的勋贵们也只能在那儿叫唤几句,压根不能阻止将其彻底架空的皇帝。
而跟收买中底层的富豪相比,补贴给学子们的钱真的算是洒洒水啦!
为此,少府令石奋还深有感触道:“读书人可真便宜啊!”
不知为何,刘瑞觉得这话有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
嘶……感觉他是在骂人。
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
因为看阳陵县的补贴支出,贴给学生的钱还不及批给民众贷款的一半,也就花了两万五千来金。
刚好够皇帝办次大型典礼。
这么看来……补贴给学子们的可要物超所值的多。
阳陵赚钱阳陵花。
即便是能带出关中,也会被沿路的郡县一一吞掉。哪像一些毫无用处的大典仪式,除了让底下的狂吃回扣便是疯狂折腾花钱的皇帝。
简直就是冤大头的典例。
“东八里那儿没收的宅邸修改的怎么样了?”如果不是郅都他们下手够狠,刘瑞哪知阳陵县内已经养出西汉版的炒房集团与二房东们:“难怪那些滞留在长安的外地人把自己卖了也付不清长安的赁居(租金)。”
刘瑞翻着郅都送上的调查文书,姿态随意的完全不像一国之君:“长安八里的真正地价比明面地价贵了十倍不止。而黔首想在长安处落脚,每月花在赁居上的钱就高达五百。”
这是什么概念?
长安作为大汉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私佣的收入最多也就每月八百。按照一对夫妇有三个孩子来算,家中的劳动力最多时,减去一个服役的人,每月也就3200钱。
这个收入咋一看挺多的,但是刨去个人税与一家人的支出,也就做到收支平衡
ps,这还是在全家都是劳动人口,不考虑收入差异与天灾人祸的理想状态下所能得到的最大的收益。
真要参考一丢丢的现实,能做到收支平衡都是黔首拿命在拼。
长安八里尚且如此,其它地方就更不必说了。
“朕没记错的话,潜邸之臣里好像只有文党张汤与汲黯在长安有宅,余者都是直接住在官府里?”想收富人的房产税又担心是由黔首买单的刘瑞突然想起他的肱骨们也没几个定居长安。
文党是靠刘瑞偏心。
张汤是靠老婆的嫁妆。
至于汲黯……他家七代都是公卿,所以给汲黯分了一间宅邸。
除此外,颜异是租了袁盎的宅子。
赵绾与王臧则是靠着老师的名声借助在没有做官的师兄家里,并且正为如何买下或租下长安八里的宅子而发了愁。
没办法。
他们的自尊心不许他们一直借住别人的宅子。而且就前程来看,借住一事容易在官场上落人口实,导致皇帝不敢,也不能重用他们。
李三作为未央宫的宦官令,皇帝还是普通皇子时就跟随一旁的中大人自然攒了不少家底。可即便如此,他为养子购入长安八里的宅邸是也差点花光多年的积蓄,最后还是刘瑞出手补助了些才勉强拿下中等段位的普通宅邸。
对此,他一宦官居然对天之骄子的朝廷重臣们产生同病相怜之感:“回陛下,潜邸的几位大人们确实是在奉民落户,不过因为太学府的缘故,也有人想搬去阳陵。”
“搬去阳陵?”刘瑞差点笑出声来:“不出一年,阳陵就是小长安。”
别的不说,动作快的勋贵富商们已经跟着少府的脚步开始抬起阳陵县的地价。
这可是西汉的海淀区+大学城啊!
学区房什么的,只要是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就抵挡不了。现在下场的已经不是慢了两拍的程度,而是汤渣滓都赶不上啊!
“说起来,朕的两个好姐姐与姑母也在询问能否抢到阳陵县的宅子。”将阳陵县的开发工程转包出去的刘瑞近日没少接见以前不太熟的两个姐姐。
不同于自小养在薄太后膝下的信乡长公主,已故的王美人所生的平阳长公主(原为信乡长公主)与南宫长公主(沁水长公主)自小便与刘瑞不亲,甚至带了丝难以掩饰的敌意。
不过想想也是。
刘启的庶子庶女们七岁前与生母同住,七岁后便搬进长乐宫后的偏殿里。
而刘瑞作为太子则在长乐宫旁的北宫里建立班底。
按照长安汉宫的布局,刘瑞在当太子时最常走的就是北宫门与落门,而长乐宫里的其他皇子想去未央宫就得走武库后的另一宫道。
由此可见西汉的太子与普通皇子的地位差有多明显。
北宫靠近未央宫,武库,以及尚冠里,几乎是名正言顺地让太子与朝臣多多接触。
与之相比,从长乐宫后的诸殿前往东九市与西四市还要穿过小半个宫殿。因此除了家宴盛会,刘瑞也很难见到长乐宫里的兄弟姐妹,自然没有产生多少同袍之情。所以在宣室殿这儿,皇亲国戚的优先级为陛下的长辈>信乡长公主>鲁王刘越,赵王刘寄>临江王刘荣>河间王刘德与江都王刘非>其他人。
不巧的是,平阳长公主与南宫公主就在这其他人之列。
“平阳长公主啊!”除去已经化成白骨的王娡外,刘瑞对平阳长公主的最大印象就是汉武帝的金卡池与削弱版的馆陶大长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