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2 / 3)
拿破仑翻越的大圣伯纳德山口海拔更不过海拔2466米,汉尼拔翻越的小圣伯纳德山口海拔更低一点,不过2185米。九寨沟景区的最低处就有海拔1900米,从成都平原进入九寨沟所在阿坝州(即唐代的重镇松州,清代大小金川也在这一带)的公路翻越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口,路途更远、海拔更高、气候更寒冷。
更恐怖的是,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只需面对山区部落的袭击,代价就是损失了大部分战象和接近三分之二的军队;而唐军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统一的高原国家,由于当时气候比现代湿润温暖,高原农牧业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高宗时候的吐蕃国家人口已经超过了400万,与这样的国家进行战争,难度可想而知。
王文佐一直认为,一个将军最不可或缺的才能不是勇气,也不是智谋,这些都可以用部下的才略弥补,而是判断力,尤其是对战争计划可行性的判断,这个是无法被旁人替代的。战争一旦开启,那就要投入无法计数的财富,亿万人的生命,偏偏开始一场战争很容易,但结束却很难。身为将领,对战争能否取胜的判断能力是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
“怎么了,三郎你觉得吐蕃人不好打?”见王文佐一直保持沉默,高侃便问道。
“不是好不好打的事情,说实话,高句丽和百济也不好打,但是可以打赢的,无非是代价多少的事情,而且打下来后,只要辽地平靖,河北山东就没有外患,百姓无转输之苦,通商贸易更是利在百代。而吐蕃人就不同了,首先其根本之地在苦寒之地,即便能取胜一两次,也无法将其根本铲除;其次,我方是仰攻,越走越高,着实不容易打!”
“三郎说的不错,但吐蕃人若是在青海站稳了,那陇右就不安,这个朝廷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是呀!”王文佐叹了口气:“那可否与其议和?让其往另一个方向发展呢?”
“什么意思?”
“据我所知,吐蕃人的东面和北面、南面都与我大唐接壤,但西面却是和身毒国接壤!为何不让其往身毒国扩张呢?”
“三郎你这个想法倒是挺有意思的!”高侃笑了起来:“不过吐蕃人若是向西掠土成功,岂不是更强了?那时他若再掉过头来,怎么办?”
“那倒也未必!”王文佐笑道:“吐蕃人的根本之地是在高原,无论是向哪个方向,新占据的土地都比原有的故土富庶。据我所知,吐蕃人每占据一块新土地,都会把立有军功的贵族分封在那儿,一来可以酬功,二来也可以加强对新领地的控制。但这样一来,占据新土地的贵族就会比留在故土的老人更富裕、拥有更多的人口,也就更加强大,你说时间一久,会有什么后果?”
“时间一久?”高侃皱起了眉头,片刻后用不那么确定的语气问道:“尾大不掉?”
“不错,这样时间一久,新旧贵族之间的实力对比就会改变,要么中枢强干弱枝,要么边土反叛,反扑中枢,到了那个时候,吐蕃人自相残杀还来不及,也就没有余力向外了!”
“这倒是!”高侃笑道:“不过这应该也不是一两代人的事情吧?”
“不错,至少也是两代人以后的事情!”
“那我们也看不到了!”高侃笑道:“这也未免太远了吧?三郎你说这些又有什么意思?”
“我们看不到,不等于后人看不到,再说你方才不是说如果吐蕃人向西扩张,就会变得更强吗?我的意思就是未必,说不定吐蕃人会因为新扩张的土地出现内部问题,最后自取灭亡!”
“三郎你也知道这是说不定,如果吐蕃出现一代雄主,能够将混一新旧,让国势更上一层楼呢?”高侃问道:“更不要说吐蕃人恐怕未必会接受你的条件,向西而不是向东、西、南三面扩张,说到底这也不过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
面对高侃有力的反驳,王文佐不由得语塞,他扪心自问,其实自己方才说的那些话都不过是言不由衷的托辞罢了。之所以王文佐对于唐吐蕃战争表现的如此消极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以一个穿越者的眼光看来,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
在公元七世纪的唐人和吐蕃人看来,他们争夺的是沟通东西伟大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发源于长安,经过西域、中亚、西亚抵达地中海,最后抵达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然后再通过这两个商贸中心联接大半个欧洲和部分北亚,这条商路在阿富汗折向南,连接印度次大陆诸多古国。这条古老的伟大商路几乎覆盖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大部分文明区域,其触角甚至抵达北非地中海沿岸,谁控制了这条商路,不但可以获得贸易带来的巨大财富,还能通过商路交流,不断获取最新的技术和知识。
但在王文佐看来,随着中亚地区的日益干旱以及频繁的战争对道路和灌溉网络的破坏,这条古老商路的前景正在愈发变得暗淡,而且由于地理上的优势,新兴的阿拉伯人比唐帝国更容易获得陆上丝绸之路的主导权,从而吃到最大的一块蛋糕。更重要的是,唐帝国自身的经济重心也在不断向东南转移,从长远来看,即便没有爆发安史之乱,唐帝国在西北方向维持军事存在的代价也会愈来愈大——就连位于关中平原的长安都要依靠江淮河北的粮食过活,又拿的出多少钱粮来维持陇右、安西的大军呢?
所以答案就显而易见了,与其在陇右和吐蕃人为了枯藤上的葡萄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还不如拿出一点资源来打通海上通道,无论是向南前往东南亚、印度、埃及,还是向北控制日本、远东、前往北美洲,都是更明智的选择。
但这些理由是无法公之于众的,无论是新大陆的存在、新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以及气候的变化等,王文佐都只能将其隐藏在心中,至少在拥有足够力量之前必须如此。没有掌握足够力量的先知如果不能学会闭嘴,多半会落得个凄惨的下场,王文佐可不想自己这个下场。
高侃见王文佐一直保持沉默,还以为自己方才那番话有些重了,便笑道:“其实三郎说的也有道理,也不是不可以尝试一番,不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我现在毕竟是在安东都护府!”
“高都护说的是!”王文佐哪里听不出高侃的意思:“我等还是先把自家的事情管好的好!”
“嗯,第一件事就是筑城!”高侃笑道:“襄平还是新城?三郎你觉得哪个更好些?”
“若是让我选的话,就算这里!”王文佐走到地图旁,伸出手指在某个地方点了点。
“平郭?你选这里?”高侃皱起了眉头:“我记得这里只有一座荒废了上百年的废城吧?说说看,你选这里的原因?”
“这里是辽水的入海口!在这里筑城,既可以通过海路联络熊津都督府、倭国、山东、河北诸地,又可以逆流而上,与襄平等城连通,若是允许开埠兴商,不出十年,便可成为辽东重镇,富甲一方!”
“富甲一方?”高侃笑了起来:“听三郎你这么说我还真有些心动了,只可惜都护府之责是“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的,若是依照你选的地方,那等于是把腹心之地都丢给别人了!”
“那就选新城吧,城郭府库都是现成的,旁边又有铁矿,甲仗军器不会缺!”
“新城?”高侃有些惊讶的看着王文佐:“我还以为你会选襄平呢!我记得你以前不是说高句丽人居山城而不守平地是鼠辈吗?”
“因为仗还没打完!”王文佐道:“襄平可以等将来局势都平靖了再迁过去,但是现在须得先占据新城,那儿才是用武之地!”
“三郎你觉得还会打仗?”高侃的神色变得凝重起来。
“不错